CHINA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FUND
2016-11-09
南方日报讯(驻京记者/王诗堃)11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组织编写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6)》在京发布。
发布会上,专家学者围绕11月4日生效的《巴黎协定》进行了探讨。绿皮书主编、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指出,2015年全球平均气温是自1880年有现代气象观测以来最高的一年,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在2015年为400ppm,这是自有仪器观测以来最高值。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全球范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气象灾害发生的频次、造成死亡人口以及经济损失逐年增加,严重影响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郑国光介绍,2015年11月底,150多个国家首脑和国际组织领导人齐聚法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共商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行动,通过了《巴黎协定》,这是国际气候进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可以说,《巴黎协定》汇聚了各国领导人和国际社会对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必将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指出,《巴黎协定》不仅开创了国际气候治理的新格局,也开启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十三五”能源发展战略必须以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为导向,其发展路径包括:节能增效、减煤、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稳油增气、发展智慧能源互联网、走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等。我国要立足现实,重视化石能源的洁净、高效利用,同时要认清未来,将发展非化石能源置于能源战略的重要位置。
报告认为,《巴黎协定》国家自主贡献研讨和提出的时期,正值我国多个部门、行业、地区制定“十三五”规划。因此,事实上我国提出的自主贡献目标,已经或多或少地反映到多个部门的“十三五”规划目标中,并开始实现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低碳、绿色转型发展的引导。这些目标包括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碳强度的目标,工业、服务业节能降耗的目标,林业和湿地植被碳汇的目标,全国碳市场建设的目标等;此外,还涉及全国低碳发展试点城市和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城市的建设。可以预见,在《巴黎协定》的约束和促进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不仅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实施,而且会在实施的深度、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报告还指出,《巴黎协定》的实施,可以帮助我国启动和推进相关工作进程。同时,《巴黎协定》也是针对到2030年的中长期的国际气候制度的安排,这意味着我国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巴黎协定》表明我国低碳、绿色发展的规划,绝不仅仅停留在“十三五”期间,而将是一种中长期的制度安排,将贯穿我国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因此,《巴黎协定》的实施,不仅对“十三五”期间的我国低碳发展工作起到引导作用,而且能促进低碳、绿色发展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