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专家学者聚焦绿色金融议题:绿色基建势在必行

2016-12-13

绿色金融支撑绿色发展

12月9日,促进环境可持续性的基础设施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与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联合主办。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绿色金融议题展开讨论。银行业如何在绿色金融中发挥重要作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如何降低环境风险,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始终?绿色采购、绿色基建如何真正造福一方?就以上问题记者采访了与会学者。

 

绿色金融合作共赢

G20杭州峰会将绿色金融纳入会议重点议题。在此之前,中美两国向联合国递交了关于《巴黎协定》最后的批准文书,中国人民银行等七家中国政府机构共同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性意见》。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表示,绿色金融在中国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一带一路”倡议将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优先位置,这一领域投资大、周期长,对相关利益方影响很大,因此有必要以绿色金融为主题,着手发展相关理念。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罗伯·贝利(Rob Bailey)对本报记者表示,当前绿色金融的动员工作已经展开,包括基础设施的投资、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中国也在积极参与其中。最近中英两国通过G20合作,建立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如何保证基础设施的采购和相应服务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绿色采购保护环境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艾丽森·霍尔(Alison Hoare)对本报记者表示,绿色采购应考虑环境影响、可持续性等因素,以积极的方式改变采购项目所在地民众的生活。

霍尔以欧洲的区域性以及国家性开发银行为研究对象,她表示,绿色采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开发银行普遍关注自身政策的制定和环境绩效的提高。亚投行、欧洲投资银行、世界银行等多边开发银行安全指导框架均特别明确要求借贷方以采购作为工具,有效管理环境风险。所有参与调研的开发银行均在采购要求中包含了可持续性这一绩效指标,提倡因地制宜,通过灵活的方式找到适合当地的最有效采购政策。不少银行明确了采购政策和环境绩效指标之间的联系,将两个政策工具结合应用,开展绿色采购,管控环境风险。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高级政策分析师马修·科恩(Mathieu Cahen)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绿色采购政策落地是非常复杂的问题,若想走上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发展道路,能力建设至关重要。银行以及政府部门要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效率、管控环境风险,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世界银行首席政府采购专家伊黛尔·贝雷斯洛斯基(Etel Bereslawski)表示,2016年7月,世界银行发布新采购政策框架。经济、效率、透明度、公平性等基本原则仍然一脉相承。在此基础上,新版本增加了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综合性、完整性三个原则,并在具体服务工作以及咨询流程等方面有所调整。绿色采购不能只关注最终价格,还应关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成本,这一理念也在新版本中得以体现。新版本引入了可持续性采购概念,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世界银行的发展愿景。世界银行将可持续采购作为项目评估参考因素之一,进而尽量减少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此外,世界银行还增加了创新的沟通谈判机制以及投诉机制,通过创新的方法更好地规范项目执行。

 

绿色基建势在必行

贝利表示,基础设施建设议题具有全球影响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包括运输项目、铁路项目、公路项目等,可能带来深远的环境影响。基础设施寿命较长,其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也相应时间较长。因此,基础设施项目设计非常重要。这些项目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世界各国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是否能够成功。其中,“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它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树立了榜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环境敏感型区域,因此各国应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的牢固性,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推进。

贝雷斯洛斯基表示,保证公平性是世界银行的重要原则,“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过程中,世界银行也会关注这一原则的严格落实,并会为更多绿色采购政策提供资金支持。世界银行呼吁各国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在政府的倡导下提高公众认知水平。

科恩表示,经合组织会密切关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经济发展机会,通过绿色投资推动经济增长,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浏览次数: 731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