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迫在眉睫,亚洲与气候及可持续发展问题间交互影响

2022-02-09

近几十年来,亚洲对全球增长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城市化和经济活动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亚洲对能源密集型重工业高度依赖,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严重,这种现象在中国尤甚。因此,一些亚洲国家/地区都在大力倡导向可持续的低碳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等亚洲国家/地区的带领,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将无从谈起。

01 亚洲处于气候变化的前沿

气候变化对亚洲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不断增多,自然风险也随之增加。雅加达的特大暴雨、澳大利亚异常炎热的夏季、日本的高强度飓风等不一而足。

据麦肯锡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1]称,到2050年,亚洲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明显的升温、致命热浪、极端降水事件、强劲飓风、干旱、供水变化等问题。气候中心(Climate Central)的最新研究显示,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可能会淹没曼谷、上海、胡志明市和孟买的大部分地区。亚洲是世界上最易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地区之一,因为亚洲的大部分人口和经济产出都集中分布在沿海大城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称,如果无法实现气候目标,可能意味着南亚每年遭受洪灾的人数将从1,300万增至9,400万。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地区而异。人均GDP水平较低的亚洲国家/地区最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因为这些国家对户外工作和自然资产的依赖程度更高。如果不能采取适当的调节和缓解措施,亚洲将承受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大的风险。可见,气候行动的确至关重要。

02 亚洲的崛起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环境和社会挑战

近几十年来,亚洲成为全球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尤其是中国,跻身于全球经济的前列。

受惠于一些经济改革举措,中国数亿人摆脱了贫困,城市化和经济活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中国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负面影响。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增长导致中国高度依赖能源密集的重工业。尽管中国在提高经济产出能效和采用先进技术方面成效显著,但在2019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的30%,较2000年增长了约64%。如今,中国约占全球钢铁、铜、铝和水泥消耗量的50%。

除了气候影响外,亚洲的日益富足也加剧了对环境和社会的压力。例如,2001-2019[2]年间,热带森林全球占比达15%的东南亚,森林面积平均每年减少322万公顷,这不但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同时也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中国方面,工业发展造成令人担忧的水污染问题,促使监管部门采取了全面的应对政策,其中包括2017年在长江沿江各地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区总面积超过泰国国土面积[3]。社会方面,虽然亚洲的快速增长使得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和占比均显著下降,但也导致收入不均问题愈发突出。1990-2014年间,亚洲地区的基尼系数(一种衡量收入分配情况的指数)从32.7升至38.14。[4]

以上各种原因,带动许多亚洲国家/地区现在更加重视发展可持续性更强的绿色经济。近些年来,亚洲一些国家/地区的政府做出气候承诺,表示要实现净零排放,这为监管机构指明了方向,并指出了企业的商业模式如何发展才能与这些国家/地区目标保持一致。中国的案例很有说服力:继中国政府做出净零排放承诺之后,从能源到金融,中国多个行业的企业先后宣布,要向该国的碳中和目标看齐。

资料来源:

 

[1]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截至2020年11月24日。网站:亚洲的气候变化风险与应对之策 | 麦肯锡

[2]“Upward expansion and acceleration of forest clearance in the mountains of Southeast Asia”(东南亚山区森林砍伐向高处扩张并加速),Y Feng、AD Ziegler、PR Elsen、Y Liu、X He、DV Spracklen、J Holden,发表于《自然·可持续发展》,截至2021年6月。

[3]中国水风险,“Yangtze Water Risks,Hotspots & Growth”(长江水危机、热点与增长)报告,截至2019年9月。

[4]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Inequality in Asia and the Pacific(亚太地区的不平等问题),2018年6月。区域基尼系数,基于人口加权平均值。



来源: 新浪财经  作者: 本站 浏览次数: 892

Website

公众号